亞洲地區青春痘成因分析與近期治療趨勢

青春痘其實是毛囊皮脂腺發炎的疾病,也可稱為痤瘡、面皰、粉刺、暗瘡。其實正式的醫學名稱是「痤瘡」,主要是因為毛囊附近的「痤瘡桿菌」造成毛囊局部發炎。 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痘痘,例如壓力、熬夜、飲食(如高糖份食物、高熱量、乳製品)、睡眠不足、荷爾蒙變化 (例如生理期之前的生理痘,女性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/PCOS)、不當使用保養品或化妝品、環境髒污、某些口服藥(如lithium鋰鹽)……等。

皮脂腺分泌旺盛是青春期長青春痘的主因,所以痤瘡常長在皮脂腺發達的部位,臉部是最常發生的部位,另外頸部、前 胸、背部與上手臂也可能發生。但成年的青春痘,往往非單純皮脂腺的問題 (常合併皮膚過敏乾燥,經前賀爾蒙分泌,不適合的化妝保養品…)。青春痘的嚴重程度與形態,因個人體質會有不同,有些人只長輕微的粉刺,有些人卻留下 嚴重的色素疤痕。

依症狀的不同,痤瘡可分為二大類別

1.非發炎型痤瘡:包括白頭粉刺及黑頭粉刺

2.發炎型痤瘡:包括丘疹(直徑小於5mm)、膿包(直徑大於5mm)及嚴重的囊腫

粉刺類型

產生痤瘡的因素相當多且複雜,通常大致可歸納四大致病因素:(J Invest Dermatol. 2003;121(1):20.)

    1. 毛囊開口角化異常,造成毛囊阻塞。
    2. 毛囊四週的皮脂腺活性旺盛,過度分泌皮脂,與上述因素共同形成「粉刺」(comedo與comedones),也就是所謂的「白頭粉刺」(閉鎖性粉刺)與「黑頭粉刺」(開放性粉刺)。
    3. 毛囊附近的痤瘡桿菌(Propionibacterium acnes 初油酸桿菌)過度滋生,造成毛囊局部感染。
    4. 毛囊與附近皮膚組織發生發炎反應,造成毛囊炎。

形成痤瘡四大原因

痤瘡桿菌生長時,會產生許多丙酸(propionic acid),丙酸又稱為「初油酸」,所以痤瘡桿菌又稱為「痤瘡丙酸桿菌」、「初油酸桿菌」。痤瘡桿菌是厭氧性的革蘭氏陽性菌,當毛囊阻塞時,毛囊內部微環 境的氧氣變少,使得厭氧性的痤瘡桿菌大量繁殖,並分泌酵素將皮脂分解為游離脂肪酸,對皮膚造成強烈刺激性,誘發毛囊出現發炎反應,形成痤瘡(青春痘)。

治療前的全面性評估相當重要,由於東方人膚質易產生發炎後色素沈澱,錯誤的治療方法常常導致更多痘疤形成。唯有全面性的評估,醫師才有辦法選擇最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法,減少痘疤疤痕的形成。其中比較常見的評估包括:

    • 痤瘡的臨床類型和的嚴重程度(例如,comedonal,丘疹膿皰,混合,結節)
      確定痤瘡臨床類型,以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
    • 皮膚類型(例如,乾性,油性,混合型)
      影響使用外用和口服藥物的選擇
    • 痤瘡疤痕的存在
      易留下疤痕組織的膚質,可能需要更積極的治療方法,以免治療過程造成更多的疤痕組織
    • 發炎後色素沉著的存在
      若膚質容易產生色素沈澱,治療方式需要避開及預防色素沈澱的產生
    • 月經週期和是否有高雄激素血症的女性體徵的臨床表徵
      是否需要抽血檢查以及提早賀爾蒙治療
    • 評估目前皮膚的保養方法
      評估及調整使用保養品或保養方法,是否會影響到痤瘡的病程或治療
    • 了解過往治療痤瘡方法
      可更快速調整正確治療方式
    • 目前其他藥物使用
      排除某些藥物會加重痤瘡,或影響到痤瘡的藥物使用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Line Icon